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4-07-11 20:07:17 | 浏览:
IM电竞app下载近日,一篇题为《警惕!“新闻业务”呈严重退化趋势》的文章在媒体圈热传。文中对当前传统媒体“新闻业务”严重退化的现状进行了解读,狠狠地戳中了当下一些媒体的现状。
那么,在平台社会变革与数字新闻业发展的当下,新闻的价值基石是否偏移?新闻业务及其规律遭遇了何种挑战?新闻业务退化有多严重?为了应对新闻生产实践面临专业弱化的风险挑战,我们有必要在当下重思新闻专业意涵,重申新闻专业价值。
一是非公有资本违规采编。利益方会千方百计寻找办法突破,致使不少所发布内容,将原创、摘编、新闻、广告等搅在一起。
二是非商自媒体充斥市场。不少自媒体发布者连什么是新闻、文学、媒体人职业操守,都一知半解或全然不知。还有个问题是,平台“大数据”会帮着自媒体推送一些狗屁不通、病句错字连篇的文和图。
三是政务媒体一窝蜂上马。纯动态信息发布、公文味十足、长官意志浓、推文多拉郎配、阅读人数稀少、缺乏总体谋划等。
四是企业媒体也好打官腔。有的企业负责人愿享官瘾,致使其乐意看到的企业纸媒或公众号,稿件和形式好照着主流媒体依样画葫芦。
五是主流媒体普遍轻业务。说客观,或受扰于外围过于宽松的办媒环境;说主观,则存在所需人才短缺而自行在业务上放低尺码。
2.新闻写作“野鸡材料化”,没有导语,没有5W,即使是正面报道,通篇也全是匿名
3.新闻采访“社交媒体化”,很多根本不用脚采访,靠材料整合、素材新编、狂加情绪鸡精。
4.内容推送同质化,文本严重“裹脚布化”,编辑“一惊一乍小编化”,传统新闻三要素“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被亢奋的流量欲望演绎成了“断章、取义、搞对立”。
5.选题“黄色新闻化”,融媒体“低水平视频化”,明明可以用文字可以说清的,非要搞没几个人会看的视频,所谓“全员视频转型”,已成为一种内耗、内卷、内伤的媒体形象工程。
1.媒体“基本盘”不保:在追求10W+和热搜的热潮中,符合“基本新闻业务要求”的越来越少,甚至最基本的文通字顺都不常做到,错别字、病句等反成家常便饭IM电竞官网。
2.退化症状明确:文字水平退化、新闻结构弱化、盲目“视频化”、传播假新闻、选题“鸡毛蒜皮化”。
3.“流量至上”该休矣:首先,传统媒体在融合和转型中热衷流量和爆款,丢掉了业务基因和内容灵魂。其次,一些媒体的客户端有“端”无“客”,流量“通货膨胀”,用户反向缩水。
1.部分机构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下降。人员的快速扩招会使得一些媒体在人员培训方面出现不足,导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下降。
2.用户对单一媒介忠诚度降低。后真相时代迫使新媒体用户的注意力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分散,媒体难以长久吸引并保持关注。
3.采编主动性问题日渐凸显。记者在新闻采集和制作过程中存在被动等待通稿的现象,缺乏主动挖掘新闻的态度。
“新闻荒漠化”,最早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媒体与新闻学院于2018年发布的地方新闻研究报告提出,用来描述某些地区或社区中缺乏足够的新闻报道和新闻服务的现象。主要指的是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地区,由于地方媒体减少、消失或当地新闻报道质量与数量下降,使得当地居民获得可靠和全面的社区新闻的途径受到限制,出现了无从了解当地新闻与社会状况的风险,这种情况导致当地居民无法获得足够的新闻信息,影响他们对社会、政治事件的了解和参与。
尽管我们不能用诞生于西方新闻业的“新闻荒漠”一词指涉发生在国内的地方新闻业困境,但“新闻荒漠”背后反映出的地方新闻业危机和新闻公共性困局对我们国家的新闻业具有警示意义。
荒漠化不仅仅是数量的减少,更表现为质量的下降,低级错误经常出现。就在我动笔写这篇文章时,笔者所在小城的唯一一家日报,其网站上的新闻大标题赫然说昨天有32人因新冠死亡。我觉得这个数字实在离谱。这个大学城的人口不到10万,一天死32人?实际上是新增感染32人。新闻报道出现笔误和失误也算正常,及时纠正致歉就是。然而,从我上午发现该错误,一直到晚上,居然他们自己都没有察觉。
除了事实上的硬伤以外,民生新闻的深度和广度都在缩水,即使所谓的调查报道,多数也不过是注了水的社会新闻,是被动的事后诸葛亮式的报道,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动“扒粪”。
2.徐敬宏,袁宇航:《重建价值公地:新闻聚合平台的现有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
新闻聚合平台的兴起为用户的信息消费提供了新的数字场域,在内容、形式、语态和主体等方面造就了数字新闻业的新形貌。
一是新闻荒漠化。资本源源不断地汇入新闻聚合平台,娱乐化、媚俗化和两极化的内容成为新闻聚合平台的主推产品,削弱了用户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新闻业内核的摘除”。
二是把关权力越轨。新闻机构将内容生产权让渡给非专业机构乃至用户,新闻聚合平台获得隐性的策划编辑权力,要求媒体机构的新闻生产活动必须在选题、写作甚至版式编排上符合平台逻辑,以更好地实现内容产品的注意力俘获和价值变现。
三是平台闭环发展。作为一个数字生态系统,平台将用户、服务和产品聚集在由数字轨迹构成的交易环境中,在闭环的消费场景中进行着生产与消费的双重盘剥。
在平台社会变革与数字新闻业发展的过程中,新传播革命颠覆了原有的信息秩序,新兴技术重塑传统新闻业态,多元行动者成为数字新闻业的实践主体,给当下的新闻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学者们开始进一步反思专业实践和专业变迁中的各类现象、问题和困境。
1.张志安,丁超逸:《数字新闻实践中的专业变革、失守与重思——2023年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
数字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给新闻业带来风险与挑战,中心和边缘的位移、行业和社会的互动、技术和价值的流变,引发对专业的隐忧和焦虑。
(一)专业媒体面临影响力减弱的风险。在移动化、视觉化、碎片化传播时代,原创深度报道更加稀缺、情感先于事实的“后真相”现象更趋明显。
(二)过度流量偏好消解报道的专业性。平台逻辑、流量逻辑持续影响专业逻辑,更具流量化导向、商业化目的、市场化需求的内容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报道的专业性。
(三)大模型应用增加虚假信息扩散隐忧。虚假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日趋自动化、日常化,未经识别的内容在互联网空间迅速受到关注,形成规模集聚效应。
人类能直观感知生产和生活节奏的提速,但对价值层面的提速鲜有洞察——速度已然成为一种价值目标,在对社会与文化的渗透与改造上,潜在地改变了整体社会运行的核心逻辑,又势必对各个专业领域的规则建构产生影响。在新闻领域,对社会良知、公共责任等新闻品质的追求也因为加速逻辑的侵蚀而被放弃,转而被收视率、阅读量、分享量等便于统计和比较的数据指标所替代。比如,近年来很多专业媒体为了与海量的草根自媒体竞争有限的受众注意力,追求短、平IM电竞官网、快的内容输出,在转型时“首先撤除了采编成本高、发稿周期长的深度报道、调查报道部门”,这些都是加速逻辑下的必然决策。
流动也改变了微观层面的社会结构,在思维、行为、生活、关系和价值等方面产生了深层断裂。遗憾的是,由此产生的强烈的“弥合”需求尚未被传统新闻业所重视。
在数字媒体生态下,新闻生产不再由专业机构和记者完全主导,而是形成了一种由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网络化生产机制,诸生产要素据此被不断重新分配和重组;在此基础上,作为“阐释社群”的新闻从业者群体所共享的规则和文化也被新的新闻行动者的“非专业”实践消解,新闻业出现职业认同危机,而源于上述规则、文化和认同的权威性也必然要被重新检验。
从数字技术对新闻生产机制和专业文化的影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技术逻辑对新闻权威的消解与异化过程。那些在过去被用于维系新闻权威的机制,如把关、新闻价值标准、新闻专业性等,在平台化和自动化的新生态下进一步丧失实践根基,而正在艰难转型中的新闻业尚未形成能与数字技术逻辑相抗衡的新专业规范与价值体系。同时,新闻从业者群体也在新的劳动条件下不断让渡其专业自主性,在纠结和反复中日渐远离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权威基准,并陷入职业身份认同和文化主体性的危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